blog好久不更新,发一个以前无聊的知乎回答,源自知乎的一个问题“你认为《明朝那些事儿中》谁最牛逼”,凑数。
一个时代,造就一方英雄人物,明朝两百六十多年,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社会环境,所以说题主这个问题,真是不好回答。但就个人而言,我觉得是朱元璋,开国皇帝不牛? 更何况还是白手起家做了皇帝啊。
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这本书简单易懂,故事性、可读性非常之高,完全不像一些历史学术著作那样枯燥,作者当年明月在写这部书时也带有大量的个人感情色彩,就书中朱元璋这个人物,作者是偏向正面描写,就像小说主人公一样,腹黑的段子自然隐去了。在书里,作者并未写出朱元璋的另一面,但在我看来朱元璋绝对是个有心计的狠人。从一个乞丐做到皇帝,这个过程除了靠运气,更重要的应该是靠的心计和大局观,只是作者没明写罢了,这里随便写几个例子分析一下:
1、那些事儿里描写,朱重八(朱元璋原名)起初是不愿意造反,哪怕是在一家人整整齐齐,挨个饿死的悲惨家境情况之下,朱元璋仍然是人世间保留一丝希望,为了生计,无奈去做了和尚乞讨过日。但是当了和尚,还要被寺里领导排挤,分给他乞讨的片区,更是穷的连老鼠都没有。即便如此,朱八八也忍了,只要能活,做什么不重要。直到他当初同乡好友-汤和写信给他,告诉他混不下去,可以来投奔自己,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,和他一起造反,汤和已在起义军里已经做了千户的职务,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。这封信被朱元璋给藏了起来,他很感激汤和,但还是想过普通人的日子,哪怕是做和尚要饭吃。谁成想,这封信被同寺的和尚拿去向官府告了密,朱八八实在没了办法,被逼上梁山去找了汤和,顺便投奔了义军郭子兴部。投奔之路没这么顺利,当时郭子兴正在濠州被围,仗打的是焦头烂额,朱八八却在这个时候来投奔,被认为是敌军奸细,郭子兴看着这个人,其实心里到没多重视这件事,随口问了两句,就给判了死刑。郭子兴没有看到屁滚尿流一般的求饶,反而对这个面无表情,显得很平静人产生了一丝兴趣。他觉得这人不是一般普通的小老百姓,经过了解是汤和介绍来的,于是就赦免了朱八八。其实对于全家都饿死在眼前却无能为力,半辈子浑浑噩噩,混到如今的人,生已无望,甚至对死亡还有些许期盼,他还会怕什么? 被赦免的朱八八,觉得自己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。
2、书中描写,大难不死的朱八八,被郭子兴收做亲兵,后升为九人长,这个过程只是寥寥数句的描写,怎么就做了亲兵还升了官了?书上对此的解释是,除了自学识字以外,朱元璋在战斗中有危险自己上,有战利品就献给郭子兴,有赏赐就分给下属。这绝对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出来的。我们一个个看,先说有危险自己先上的情况,个人认为朱八八绝不是无脑的去冒险,因为有些时候,经过分析和推断的危险,还是值得一拼的,经历无数生死的朱八八,根本不会把这点困难放在眼里。何况在军队之中,若要树立威信,可不就要身先士卒,做出表率才行? 至于赏赐分给下属,你想啊,一个九人长能得到什么样的赏赐?朱元璋绝逼是没看上眼前这点东西,况且想做出成绩,不拉拢下属怎可以? 所以,朱八八在义军之中并未把现有的身份和地位看的多重,就好比一个心有大才之人,在一个经营混乱管理不善的小公司里,把行里行外看的通透,迟早有日会辞职创业。 朱元璋在军中处心积虑的树立人格魅力,这让其在郭子兴的队伍中颇有口碑,加上做事有勇有谋,还有原则,哪怕升任义军总管,做事也是一板一眼,因为树立自己的个人形象才是他想要的,朱八八心有鸿鹄志,有大局观,但打心底看不起这帮土匪。
3、刚才说树立形象,朱元璋能哄的郭子兴义女马大姐的垂怜,并下嫁给他,这让朱八八在义军内摇身一变,就是中高层领导了,没有处心积虑树立形象,让自己充满人格魅力的同时,没点小心思能做得到?换做现如今的你,有能力是一方面,但长个猪腰子脸,刚入职一家公司就把老板女儿的魂儿勾跑了,你做得到?
4、郭子兴被另外一支造反队伍头子孙德崖绑架,还是朱元璋冒险去救人,在救命之恩面前,郭子兴回来还能事后反咬一口,甚至把他关起,小舅子郭天叙还吩咐人不给朱八八饭吃,想饿死一了百了,可见这时期郭家父子根本没把朱元璋当自己人看,而这时朱八八心理除了失望,更多的应该是恨意,但是当初进入义军提拔自己的也是这个人,如今日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。好在郭子兴也怕被人背后戳脊梁骨,说自己忘恩负义,最终饶过了他。朱八八再度死里逃生,对这个地方应该早已心灰意冷,盘算离开义军的办法,没多就向大领导请兵打仗。郭子兴耍了个小聪明,他命朱八八带兵去打重兵防守的定远,这绝对是一场硬仗,赢了百得一座城池,如果输了,他朱八八要么战死,要么回来找个指挥失利之罪砍掉,这对郭子兴来说都没啥损失。 结果朱元璋这货还真就打赢了,顺利拿下了定远,展现出超人的军事素养,由此可见,郭子兴深知并忌惮他的能力,这才是郭氏父子当初要杀朱元璋的原因。
5、朱元璋打下定远后,又在附近打了几个胜仗,转头回去就把队伍移交给郭子兴,表明自己没有威胁,你就放了我吧,从此我们各走各的,自己带二十多人,就出去自立山头。这立了大功,还能交出虎符,这得是多有胆识的决定?朱八八是没读过什么书的人,但他知道功高盖主不是好事,而且这么做,只会让天下人更敬重他的为人,来投奔他的人也会越来越多,从长远看,这件事绝对是有百利无一害的。况且这二十多人里有徐达、汤和、周德兴,且不说眼光好,就凭所作所为,这帮弟兄不敬重他还会敬重谁?
6、带二十个人自立山头这件事,朱八八也应该不是一时冲动,绝对是提前谋划了很久了。前文说过,朱八八打心底是瞧不上郭子兴的队伍,而且他自立山头的根据地是哪里? 定远! 这是什么地方?自己刚打过胜仗威名已立的区域,在这地方拉拢队伍,简直就是一呼百应。而且朱八八还知道附近有个几千人的队伍,被一个傻逼领导,没啥战斗力,于是朱元璋直接上门,谈和不成直接就杀帅夺兵,跟着进攻地势险要的滁州也是一举拿下,战斗力惊人,这一系列操作,看似很简单顺利,但是朱八八没点心计和耍狠的本事能做到吗?
7、以德报怨的事儿还没完,郭子兴被义军联盟排挤后,没办法来滁州投奔朱八八,朱八八是怎么做的?他竟然让出统帅职务!并且再一次移交自己的兵权! 书里这么写,我还纳闷,仔细一想恍然大悟,朱元璋绝对是个牛逼人物,试想一下,岳父跟小舅子郭天叙带着几万人马来,目的是什么?说白了就是吃定你了。这个情形下你该怎么办?跟他打吗?兵力不足不说,即便自己的队伍战斗力很强,那最终也肯定是两败俱伤渔翁得利,况且这还是一家人内讧。 朱元璋的胆识又来了,让出滁州城和自己的兵权,一来表明自己是知恩图报的,你郭子兴都这么对我了,我还不计前嫌,树立一个讲大义的英雄人物形象,二来还化解了眼前的危机。虽说交出统帅职务,但都是虚的,实际自己拉起来的队伍,掌控权还真能让郭氏父子拿了去?队伍是自己带出来的,根本不可能会被郭子兴控制。事实证明朱元璋这一招又玩对了,就连当初想饿死自己的郭天叙也开始敬重他,更不要说身边众将及士卒了。
8、朱元璋让出滁州后,率兵打下和州作为据点,义军联盟里的孙德崖就过来找茬,而郭子兴正想报仇自己被绑架之仇,于是三只队伍乱哄哄的聚在一起。孙德崖一看势头不对就想着撤军,朱元璋也正巴不得孙德崖的部队赶紧走,不要出乱子,于是就亲自前往孙军大营送行。 郭子兴不管朱元璋人还在敌营里,就私自绑了孙德崖本人,意欲报仇,这让还在城外的朱元璋陷入绝地。 好在此前二度出让兵权知恩图报的义举有了回报,郭子兴迫于无奈,只好决定交换人质,但即便是这个决定,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。双方就谁先放人这个问题还扯来扯去扯不清楚。没办法,朱元璋忠实小弟徐达充当了一回人质,让这次人质交换顺利进行。可见郭子兴对朱元璋仍然顾忌很多,换人是不得已为之。
9、都到这个份上了,朱元璋得有多恨郭子兴这个猪队友,更何况还是个随时想要自己命的猪队友,这谁还能睡安稳?不是你死就是我亡,我已仁至义尽,二度出让兵权这些事,全天下可都看在眼里了。果不其然,这个事情刚过去没一个月,郭子兴就突然病死,说是因为放跑了孙德崖,气不过生的病。实际谁干的,稍微想想就知道谁嫌疑最大,但是书里没明写,历史也无法考证,我这里只能阴谋论地分析,朱元璋这一手玩的实在是漂亮。
10、郭子兴死后,朱元璋已经算是真的仁至义尽了,但是距离执掌大军还有两个障碍,一个事郭子兴儿子,义军元帅继承者郭天叙,二是郭子兴的小舅子右副元帅张天祐。这时的朱元璋表面上是义军左副元帅,看似三把手,实际他已经是义军实际掌控者,朱元璋这么多年的隐忍功底不是一般人比得了的,他并没有发动兵变除掉这俩人。首先郭子兴带过来的几万人马不要白不要,如果直接兵变,郭部内部肯定有人不服,这么多年隐忍的成果就功亏一篑了。 那要怎么除掉这俩人呢? 很简单,打南京。朱元璋在冯胜的建议下(还得是别人的建议下),做充分的准备去攻打南京,结果呢,部队进攻两次都失败了,郭天叙、张天祐战死,按道理朱元璋的部队战斗力应该没这么差啊,果然,第二年(公元1356年)再打,只用了十天就打下南京..... 呵呵,借刀杀人不是你的专利,我也会玩。
至此,朱元璋从只身一人投奔郭子兴,到统帅大军立足南京,几经大起大落,统帅形象,并深获属下信服。最终靠的还是他的隐忍、心计、狠毒和大局观,过程看起来很顺利,实际上是凶险无比,任何一个阶段,稍有不慎朱元璋可能就小命玩玩止步于此,试问这么一个人物,他不牛逼谁牛逼?
刚才说到大局观,在选择对手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时候,手下一致认为先打相对弱小的张士诚,再打陈友谅,但是朱元璋不同意,他分析两个人的性格,张士诚器小,陈友谅志娇,器小无远见,志娇好生事,先打陈友谅,张士诚未必会出兵配合,先打张士诚,陈友谅必定出兵,届时两线作战,必败无疑。果然,朱元璋率军攻打陈友谅的时候,张士诚并未出兵袭扰。
该他朱元璋拿天下当皇帝,命里注定就是他。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决战,关键时刻朱元璋的指挥船搁浅,眼瞅陈友谅的汉军,长寿猛将张定边就要过来咔嚓了他,结果张定边乱军之中,却中箭先伤,只好无奈撤退。 后期战役胶着期间,陈友谅的汉军却用铁索连船(眼熟不),就连老天爷也打雷刮风的给朱元璋火攻之计助威。 这虽然很扯,是他朱元璋时运到了吗?答案是,也不是。
陈友谅最终惨败归于他的不义,弑君夺权不说,所作所为更没有朱元璋那一套仁义玩的有用,自己手下人不服,心不齐,叛逃的叛逃,投降的投降,决战之前看似强大的战船和部队,却没有真正的战斗力,或者说是战斗意志。 不然更不会因为几次小规模的战役失利后,部队就气势大损,一蹶不振,粮尽草绝。最终大势已去之时,可能还是死在自己人的“黑箭”之下。相比朱元璋,从军以来所作所为无不是考虑长远,不图蝇头小利,做人怀柔仁义深的人心。就拿张定边那次突袭来说,本来船只搁浅就要死翘翘了,好在身边人拼死保护,率先射伤张定边,这才保住性命,这是时运,是命吗?如果没有朱元璋辛苦树立的形象,身边人会这么保护他吗。换做是张元璋、李元璋,可能真的就死掉了。
隐忍也是朱元璋最擅长的,可以说是多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,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的胡惟庸案,也能看出来朱元璋的隐忍心计,自古开国皇帝杀功臣这是历来就有的,什么杯酒释兵权,狡兔死走狗烹这些都是小儿科,朱元璋才厉害。
1、有着第一功臣之称的李善长和军师刘伯温两大集团内斗,朱元璋他心如明镜,却座山观虎斗玩弄权衡之术,为啥? 因为只有内斗,我才有机会除掉你们。果然刘伯温掌控的言官集团很快被打压,刘伯温替自己找个替代者杨宪,就回了老家。杨宪领导浙东集团,很快又把李善长干下台,而李善长也找了个接替者胡惟庸出面主持大局,直到刘伯温二次被贬,胡惟庸淮西集团彻底大胜,胡惟庸深知刘伯温的厉害,仍不放过刘伯温,直到在朱元璋指示下暗地里毒死刘伯温为止。到此胡惟庸除掉最后的心腹大患,顺风顺水难免开始狂妄自大,最终贪腐不说还挑战王权,直到七年后朱元璋才杀掉胡惟庸, 为啥这一过程需要这么久呢?原来朱元璋当了皇帝,当年的优良作风可一点没丢掉。
2、首先 朱元璋绝对是好面子的人,而且擅长隐忍,刘伯温阴谋权术的能力是他忌惮的,想杀却又不能这么直接,只能借他人之手来干,一来免去兔死狗烹的名声,二来随了自己的心愿。相比李善长推举的胡惟庸,威胁程度要远远低于刘伯温,所以朱元璋才留胡惟庸,而不留刘伯温,这一点胡惟庸却没有看出来,还认为自己是这场王权游戏的最终胜利者,其实朱元璋才是。
3、朱元璋纵容胡惟庸贪腐七年之久,实则是在捧杀胡惟庸,你越是嚣张,罪状就会越多,我才更好杀你,有人会问为啥要凑这么多罪状?皇帝想杀谁找点理由还不够吗?其实朱元璋想的比你们远,后来胡惟庸的儿子驾车在京城撞死一个人,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(那个时期),朱元璋却拿来做了药引子,牵出更多的罪证意欲处死胡惟庸,而胡惟庸此前大肆拉拢朝廷众多大臣,自以为还是有保命手段的,结果呢,朱元璋一句话“那就全都杀了”,看出来了吧,大臣再牛逼,也抵不过皇帝想让你死。而且除掉胡惟庸不是最终目的,废除宰相这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制度才是他最终的目的,看看,有了宰相这个职务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,任何人做了这个职位都会贪赃枉法威胁皇权,就连儿子也这么嚣张,这个岗位必须撤掉。
除了胡惟庸案,蓝玉案也是如此,刘伯温中毒、徐达吃鹅肉都是朱元璋的手段,唯有一个当初写信给他的同乡好友汤和活到最后,也算是朱元璋"仁至义尽"!
以上,这本书里谁最牛,不管后期的继位皇帝也好,还是朝中独揽大权的宦官、重臣也罢,都有一个掣肘他的事物存在,唯有朱元璋有理有据,说一不二。纵观明朝历史,其实权力最大的还是朱元璋,做事滴水不漏,处理问题考虑长远,后继者基本无人超越。
原回答地址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86486292/answer/549794010
觉得本文写的有意思,请点击下方扫描二维码打赏